• 未标题-1.png
  • 未标题-2.jpg
  • 未标题-3.jpg
图片2.png
首页>>玉龙>>列表

玉龙1案例入选全省优秀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2024-11-29    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云南省2024年“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其中,玉龙县非遗中心推荐的“白沙细乐”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叫“崩时细里”,另有“抚崩时”“别时谢礼”等称谓。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纳西族白沙细乐由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乐器有横笛、直笛、芦管、苏古笃、小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演奏至少要有8人并以合奏为主,同时也伴歌舞。它是元明遗音与纳西民间音乐的美满结合,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步形成的,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其构思独到,器乐兼歌并舞,意境深宽,曲调抒情,旋律委婉流畅。

  校园艺术展演相传白沙细乐有10个调,现存8个调,分别为《笃》《一封书》《三思吉》《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将7个部分进行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将各部分单独运用,独立出现。

  在白沙完小,很多同学从一二年级就开始自发报名学习白沙细乐,一学就是四五年,他们通过不断努力,也从音乐零基础逐渐变成了小小音乐家,每位同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乐器,演奏简单的曲子更是信手拈来。学校对细乐的教学有一套成功经验,打破了以往单班办学模式,注重新老传承教学,一至六年级学生滚动入学。现在白沙完小新一轮的白沙细乐传承活动又已拉开序幕,白沙完小利用星期一至星期三的兴趣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细乐的教学,保证白沙细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目前,白沙完小细乐团已有58名团员,由本校的和润芝、舒承禹老师组织教学,并聘请和作忠、木玉军、张金平等当地知名的民间艺人参与到教学中,这对白沙完小的民族文化教育,特别是白沙细乐的传承是极大的提升。

  日常授课

  白沙完小在重视挖掘优秀民间文化的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实施。一是组织非遗讲座。邀请3位非遗传承人及专家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每学期每个专家课时数在40节。确定时间为每周一到五的课外辅导时间、地点为白沙完小细乐教室。为学生准备与讲座主题相关的资料和视频,方便学生深入了解。二是举办非遗展览。与当地教科中心合作,定期举办白沙细乐团表演。在表演期间组织学生参观,并进行现场讲解。三是开展非遗体验课程。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兴趣,开设5-6种白沙细乐技艺课程。每门课程周期为一个月,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基本技艺。为学生提供实践材料,鼓励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完成一次演奏。四是建立白沙细乐非遗社团。鼓励学生自发成立白沙细乐演奏团,定期组织活动。为社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如活动场地、资金等。鼓励社团与其他学校或机构进行交流合作,拓宽视野。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传统音乐,白沙细乐在历史上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白沙完小细乐班的开办将最大程度保留了纳西族古典音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音乐风格,并使之一代代传承下来。自1999年创办白沙细乐班以来,白沙完小培养了细乐学生近千人,为进一步挖掘、丰富和发扬光大白沙细乐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同,使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被更好地传承下去。(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 丽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丽江文明网

Copyright (c)2021 丽江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