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png
  • 未标题-2.jpg
  • 未标题-3.jpg
图片2.png
首页>>道德建设>>列表

刘德才:十年从警路 一颗为民心

发布时间:2021-04-12    来源:掌上丽江

  刘德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5月15日生,2011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宁蒗县公安局西布河派出所所长、四级警长。

  为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他主动学习民族语言文化,以既坚守法律法规又兼顾民风民俗的工作方式,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拥护;为了有效确保辖区社会治安稳定,他勇挑重担,以走坏两双鞋、走瘦10斤肉的“战绩”,把缉枪治爆、扫黑除恶宣讲会开在辖区每一个村落,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得知武汉急需援助时,已在一线防疫卡口连续奋战40余日的他,立刻向组织提交前去支援的申请书,毅然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路途。

  从警十年,刘德才以一心为民孺子牛、攻坚克难拓荒牛、吃苦耐劳老黄牛的精神,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朽誓言。因工作成绩突出,该同志先后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被省委宣传部和省公安厅评为“云南省第五届百姓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记个人一等功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个人嘉奖3次。


精通彝语的汉族民警阿才

 

  2011年,刚刚参加公安工作的刘德才被分配到了西川派出所工作。西川乡辖区共有常住人口16288人,其中彝族人口占到辖区总人口的99%,是典型的偏远少数民族聚居高寒山区。由于交通闭塞,当地群众以彝语为主要交流语言,部分群众不通晓汉语、仅会用彝语交流。初到西川派出所工作时,由于语言不通,每当和同事们去走访群众时,大多数时间刘德才只能尴尬的站在一旁插不上话;偶尔说上两句,等对方露出尴尬的笑容时,他才明白大家的“话题”已经更改了。这种现实版的“鸡同鸭讲”,在闹出不少笑话的同时,也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2011年的某个夜晚,一位彝族大爷慌慌张张的跑进了派出所,作为当晚值班的民警,刘德才立即上前向大爷咨询情况。但由于彝族大爷仅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语,刘德才不会彝族,说了好一会儿,刘德才才从大爷彝语夹着汉语的表述中,勉强听懂大爷家里的某样东西“打失了(方言,意识为丢失)”。望着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大爷,尴尬的刘德才心里真不是滋味。幸好,正当两人“鸡同鸭讲”的时候,派出所里的彝族民警出警回来了,与大爷进行了沟通。刘德才这才清楚,原来大爷发现白天放到山里吃草的羊群在晚上返家时,丢失了一只。刘德才和同事立刻赶往大爷平日里放羊的地方,打着电筒沿着小路寻找,终于在离放牧地点不远处的一个“刺笼子”里找到了那只走失的小羊。

 

  “想要老百姓接受我,必须先融入这里,我一定要学会彝语。”不服输的刘德才在心里暗暗下定“学习彝语”的决心。从那以后,刘德才请彝族同事当老师,像记单词那般,一词一句的默背着,等到自我感觉“学成”了,他便主动提出到汉语普及度相对高的村落宣讲相关法律法规,有些时候,讲得不标准,一些群众还会给他指出来“刘警官,你这句彝族话讲错了。”刘德才总是一边道谢,一边暗暗记下,再也没有犯过相同的错误。慢慢的,老百姓们都知道这位学彝语的“汉嘎(彝语,意思为汉族)”刘警官了。

  从一开始的心里默记到初学时的忐忑交流再到后来的双语随意切换,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刘德才不仅精通了日常彝语,更在走访辖区彝族老人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现在年轻人也不太知晓的彝族“老话”、谚语和彝家典故,成为了一名汉族“彝语专家”。

  2018年6月的某一天,刘德才在摸排走访中得知,因为一对夫妻俩的婚姻纠纷,原本有着姻亲关系的两个彝族家族相互间出现了摩擦,若处置不妥善,极易造成矛盾纠纷的进一步升级。为了妥善处置这一矛盾纠纷,刘德才先后多次拜访两个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反复开展思想工作,试图通过法律方式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刘德才终于将双方当事人集中到了派出所,在调解的过程中,刘德才从两个家族的渊源一直讲到现代法律,引用彝家典故,既尊重了民族习俗又阐明了法律法规,最终得到了两个家族的认可,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

  如今,刘德才和当地的老百姓们再也没有了“鸡同鸭讲”的尴尬,群众们都把他视为可靠的“求博(彝语,意思是朋友)”,每当有困难都喜欢找他解决。每当他走村入户时,总是听到群众们一声声亲切的彝语招呼声:“阿才,去我家坐一坐。”“阿才,喝杯开水再走……”


走坏2双鞋、走掉10斤肉的民警阿才

 

  “我的双脚曾踏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扎根基层9年的刘德才,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牢记在心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忠诚为民的誓言。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期间,为了有效消除辖区枪爆安全隐患,大力推进扫黑除恶宣传工作,确保辖区社会治安稳定,西川派出所决定组织开展2个月的集中整治行动。但由于西川乡地理位置特殊,辖区面积401.72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委会,127个自然村,其中近60%的村落未通公路,同时派出所仅有4名民警,日常业务繁重必须保留部分警力处置突发事件,一时工作推进陷入胶着状态。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刘德才主动请缨、勇挑重担,独自包揽了缉枪治爆及扫黑除恶宣讲等工作。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刘德才没有半点退缩,严格按照“村村到、户户进”的要求,深入辖区的每一个村落开展扫黑除恶、缉枪治爆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在前往未通公路的村落进行集中宣传的一个多月里,刘德才每天背着水和干粮,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徒步前行,走坏了2双运动鞋、走掉了10斤肉,踏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2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夜晚便到就近的群众家中借宿一宿,没有回过一天家,共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与群众签订责任书7000多份,宣讲受教群众达16000余人次;在他的不懈努力与耐心劝说下,共收到群众主动上交的枪支680支,民用炸药20公斤,导火索200多米,各类子弹5000多枚,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危难时刻“能上、敢上、想上”的共产党员阿才

 

  2020年春节,当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临时,刘德才毅然简单收拾行囊连夜赶赴前线;在疫情阻击战中,他冲锋在前,连续20余日驻守在防疫一线,成为了一名防疫战线上的抗“疫”尖兵。

  位于西川派出所辖区的子布河防疫检测点是丽江方向进入宁蒗县辖区的第一道屏障,车流量大、过往人员多,防疫任务非常艰巨。自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作为西川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刘德才主动向领导请缨,前往防疫压力最大、危险性最高的子布河防疫检测点驻守。为了确保排查“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刘德才和战友们采取“白夜班两组制、24小时不间断”工作模式,坚守在进出宁蒗的“大门口”。

  “你好!请出示相关证件,配合我们做一下体温测量。”在丽宁路子布河防疫检测点,刘德才一边敬礼一边熟练的示意过往人员配合检查。每天下午6点,负责夜班的刘德才便准时出现在检测点上,核查人员身份、测量登记体温……他与战友们有条不紊的忙碌着,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与前来换岗的同事交接班后,连续工作15个小时的刘德才才能回到驻地休息。

  “子布河阴冷潮湿,晚上寒风刺骨冷得很。特别是下雪那几天,晚上烤火,前面烤起后面冷,背后烤起前面冷。”刘德才憨厚而坚定地说道,“但这里是出入宁蒗的交通要道,守住了这第一道防疫屏障,便是守住了一座城。我们必须坚守!”战“疫”期间,刘德才和战友们坚守岗位、并肩作战,累计检查车辆2000余辆次、人员3000余人次,护送务工归来人员10余人,为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壁垒。

  在丽江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当得知武汉公安需要支援时,“急先锋”刘德才主动向党委递交了前往武汉支援的《请战书》:“随时准备奔赴一线、不求回报不论生死!”2020年2月底,刚刚从抗“疫”一线撤下的刘德才,便毅然踏上了前往武汉支援的路途。

  “面对未知的病毒,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恐惧,我也不例外。但只要群众需要,哪怕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顶着上。就像曾经无数前赴后继的革命烈士一样,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疫情肆虐的危难时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能上、敢上、想上!”哪怕重新来过,刘德才依旧无悔自己的选择。

 

  十年从警路,一颗为民心。刘德才同志以只争朝夕的干劲、滴水石穿的韧劲、一往无前的拼劲,牢记初心使命、务实砥砺前行,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青年民警忠诚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来源:掌上丽江)

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 丽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丽江文明网

Copyright (c)2021 丽江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号